早上一邊吃著早餐,一邊在 Test Corner 分享我個人的一些看法。
依據客戶的情況,提供不同的建議。
不追求高大上潮的詞彙,而是評估價值、成本、風險、影響範圍、限制、可行性,提供幾個想法來幫助討論或決策,本來就是一個重視實務效果、價值優先的顧問該做的事。
(當然還包含自己捲起袖子跟客戶工程師一起開幹、一起解決問題,而不是只出張嘴)
anyway, 因為這是業界蠻常見的常態,如果你們公司也有這類型的需求和問題,可以參考看看。
也跟各位 RD 朋友說一句:「我們才是決定品質權重最重的角色,而不是測試人員。」
我也想順便講一下,對測試人員所受到的不對等待遇抱個屈。
—
我覺得台灣(可能全世界都一樣吧)對待測試人員/工程師,相對是很不公平的。
QA 特質難尋,能長成 SDET 就更少了。但擁有這類型稀缺特質的人,獲得的待遇卻不對等於他的稀缺性。
而有這類特質的朋友又大部分不擅長讓這一塊的價值凸顯出來,所以就這樣到哪都被埋沒。
舉個簡單的實例, Tony Lu就是我合作過的一位很好的 QA。
他的價值我覺得是產品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等級,因為他,在很多次開始寫程式之前,甚至需求討論時,就已經發現了PO跟RD 不會發現的問題。
他會寫程式,但在我們團隊裡面,「讓他花時間寫程式太浪費他了」。
程式的部份先交給我們,(我指測試程式),他應該幫忙顧盲點,當團隊想法上、產品流程需求上的保護網。
他就是幫忙接住我們根本不知道有掉球的球。
那種穩定軍心的效果也很好。
但很可惜的是,迫於大部分公司的慣性,他仍不容易凸顯出自己的「績效」。
跟做維運/IT 的一樣,沒發生問題就是最大的價值,而這東西怎麼量化成績效要看的數字?難!
怎麼解決這問題?
所以我不管績效考核這件事,我也乾脆不去有績效考核的公司。
以團隊為整體,以成果論績效,在團隊中夠重要、團隊因此端出高品質的成果,榮辱與共。
他能做到我做不到的事(我稱之為QA的特質),我就覺得很了不起,至少我需要他跟我互補。
而這種價值其實很重要,只是不容易被顯化,在很吃績效考評、數字量化、KPI/OKR 的環境,都很吃虧的。